中共广元市委
关于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广视察重要指示精神
加强蜀道翠云廊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决定
(2023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广元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第一站就来到广元,考察蜀道翠云廊,详细了解古蜀道发展历程、翠云廊整体情况,并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古树名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对广元的高度重视、特别关怀、深厚情感,给全市上下以强烈的思想指引、精神鼓舞和奋斗感召,为广元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两个多月来,全市上下承关怀而奋起、化感恩为力量,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纳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重要内容,全覆盖传达学习、全方位宣传宣讲、全领域贯彻落实,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为进一步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广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引向深入,中共广元市委八届七次全体会议就加强蜀道翠云廊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进行了认真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广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扛牢加强蜀道翠云廊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一)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广元是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度,形成人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良好风尚,全面推进美丽广元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守护绿色“活化石”、珍贵“活文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翠云廊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翠云廊拥有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长、数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世界奇观”。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严格执行《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创新蜀道古柏保护模式,系统、完整、科学保护好翠云廊古柏群等珍贵古树名木,让古树名木成为中华民族富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
(三)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习近平总书记行走在这条历史久远、形制完整、文化璀璨、景观唯美的古蜀道上,详细了解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等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情况,嘱咐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广元是巴蜀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蜀道文化、三国文化、武则天历史名人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构建蜀道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挖掘蜀道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独特历史文化名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四)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确保广元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就、交出人民满意答卷。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元教育事业、文旅康养、粮食安全等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总书记的宏阔战略视野、深厚为民情怀。广元是革命老区、脱贫地区、盆周山区,推动高质量发展任务繁重。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始终迸发“不服输、敢争先”的精气神,扭住重点、精准发力,全力以赴拼经济比发展惠民生,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
二、把握总体要求,明确加强蜀道翠云廊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广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1345”发展战略,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城市、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打造美丽四川广元样板,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广元实践再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核心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正确处理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崛起。
——强化保护,传承创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时代价值,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实现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推进文化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培育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放眼国际,开放合作。树立世界眼光、坚持国际标准,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打响广元文旅品牌,在更高水平、更大平台上推进文化旅游开放合作,建设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广元韵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
(三)发展目标
到2027年,力争实现“两个翻番、三个跨越、四个增强”目标,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基本建成。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8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500亿元,分别在2022年基础上翻番。文旅重点项目投资实现跨越,累计达到400亿元;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培育实现跨越,达到50家;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国字号”文旅品牌创建实现跨越,达到5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竞争力显著增强;蜀道文化、武则天历史名人文化等特色文化得到充分挖掘展示,文化遗产有序保护利用,地方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康养产业服务体系健全,文化旅游供给力显著增强;文旅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旅游人数、综合收入快速增长,“剑门蜀道、女皇故里、红色热土、康养胜地”品牌国际国内知名,全域旅游吸引力显著增强。
到2035年,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绿色发展优势更加明显;文化旅游实现深度融合,现代文旅康养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全面凸显;城市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全面建成。
三、聚力打造生态文明新典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严格落实《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原地保护、科学管护的保护管理机制。健全古树名木保护责任制,创新“林长+”等模式,深化古树名木离任交接制度,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纳入林长制督导考核范围。健全资源普查制度,加强古树名木资源调查管理,实行“一树一档”挂牌保护、“一树一人”常态巡护、“一树一策”科学救护。健全经费保障制度,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强资金投入保障,探索建立古树名木保护补偿机制,形成多元化资金支持长效工作机制,完善蜀道古柏风险保障机制。健全群众参与制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古树名木保护,组织开展古树名木认捐、认养活动,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树名木故事。健全毁损处罚制度,加大古树名木保护执法力度,持续深化古柏保护行政公益诉讼,依法严厉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建设古树公园。建立翠云廊古柏保护联盟,优化古柏研究保护机构设置,健全古柏智慧化管理平台,实现古柏研究和保护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实施翠云廊古柏群科学保护工程,推进蜀道翠云廊古柏生存环境改善等科研项目,实施主动性预防性保护。开展蜀道翠云廊柏木补植和后备资源培育。
(二)厚植自然生态底色。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持续提升蜀道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优化翠云廊古柏群落生存环境,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专项整治,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治污减排,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加强上下游协同联动,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推进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确保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严格土壤污染分区管控,强化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深入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扎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资源高效率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推进工业赋能绿色发展、农业循环发展、服务业绿色发展,加快构建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加快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加快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统筹能源项目建设与生态资源、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巩固水电重要支撑作用,加快推进百亿立方米级天然气产能基地、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实施碳排放、水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推行垃圾分类,积极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推动低碳社会建设。
(四)加快生态价值实现。扎实开展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争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国试点。有序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逐步实现自然资源登记全覆盖。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建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加快推进全市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全覆盖,搭建一体化数字平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产品优质优价,推动有机农产品“广供成都”“广供杭州”。推动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持续擦亮“广元七绝”等金字招牌。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完善落实生态产品财税支持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融资担保服务,创新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探索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用能权、用水权交易。
四、聚力打造文化传承新标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坚持保护第一,深度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多重价值。联合蜀道沿线城市实施蜀道资源专项调查,科学划定剑门蜀道遗址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完善遗产资源数据库,系统推进宋元山城遗址等考古调查勘探、保护展示、标识体系等工程,全面推进蜀道申遗。加快《剑门蜀道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编制实施,推动蜀道广元段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剑阁县、昭化区创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县域和特色区域试点。推进皇泽寺、千佛崖重点石窟石刻文物保护地方立法,融入川渝石窟寺保护规划。推动黄猫垭战斗遗址·红军渡等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剑门蜀道遗址本体修缮保护,实施剑门蜀道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昭化古城城墙修复利用和明月峡古栈道、米仓古道遗址保护利用等项目,加强蜀道沿线大安寺、观音岩石窟、天雄关、松宁桥、剑州古城、觉苑寺、桔柏渡等遗址遗迹保护修复。加强瓷窑铺遗址保护管理。推进广元博物馆迁建,积极推动蜀道博物馆、青川战国木牍博物馆建设,提升博物馆展陈质量。实施非遗记录工程,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建设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非遗展示馆,建成白花石刻、歧坪手工真丝地挂毯等非遗工坊,积极推动唤马剪纸等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争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二)深化蜀道文化研究。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加强地方文化研究阐释,以文培元、以文润德、以文化人。依托高等院校、文博单位、科研院所等,积极筹建蜀道文化研究院,整理蜀道文化典籍,开展蜀道文化等地方文化挖掘、研究。加大蜀道考古发掘力度,开展葭萌关之战、苦竹寨、大获城等遗址考古研究。开展系统保护展示,举办中国蜀道论坛、中国蜀道文物展、蜀道年会等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推进司马错入蜀重大历史意义等课题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成果。打造大蜀道廉洁文化基地、干部正确政绩观教育基地。深度挖掘蜀道作为生态保护大道、文化传承大道、经贸交流大道等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全面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旅产品供给,铸造城市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三)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传承和弘扬广元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赓续历史文脉,打造一批文化地标,增强广元文化软实力。强化“景城一体、主客共享”,加强城市风貌规划建设,突出公共空间文化景观设计和塑造,实施主城区夜间照明提升工程,建设一批口袋公园,打造“两江四岸”滨江活力岸线,形成多层次文化景观体系,彰显山水人文公园城市特色。强化皇泽寺博物馆四川历史文化名人传习基地功能,挖掘武则天历史名人文化精神特质,积极开展武则天学术研讨活动。加强与国际国内艺术团体合作,积极推进以蜀道文化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开展《蜀道行歌》《唐家河·境》《葭萌春秋》等地方文艺作品创作展演,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广元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成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四)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繁荣兴盛。大力实施教育提质工程,推动剑门关高级中学高质量发展,深化与北京、杭州、成都等地知名学校合作,加大财政投入,选优配强师资队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极争创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提升翠云廊、广元博物馆、红军城、红军渡等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水平,培育翠云廊、唐家河三国历史文化研学和生态研学、天雄村感恩奋进教育、广元“红色+”思政教育品牌。积极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习活动。
五、聚力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板,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景区“二次创业”。大力推进重点景区提档升级,丰富体验场景、迭代更新产品、拓展综合功能。在主城区统筹推进皇泽寺、千佛崖、天曌山、栖凤湖等景区景点开发,打造独具魅力的武则天历史名人文化展示区。加快剑门关翠云廊景区提质扩容、昭化古城旅游设施等项目建设,推动剑门关—昭化古城连片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推进米仓山、昭化古城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大力提升“金戈铁马古青溪、熊猫彩林唐家河”品牌影响力,积极融入大九寨旅游环线,加快实施曾家山高端酒店及精品民宿集群、休闲度假产品培育等项目,积极建设唐家河、曾家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月坝、红军渡等旅游景区上档升级。
(二)丰富文旅产品业态。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构建文化旅游与三次产业全链条贯通、全过程融合、全要素参与的产业生态系统。推动文旅融合,把文化元素充分融入景区景点,将公共文化场所纳入重点旅游线路,大力开发非遗之旅、文博之旅等新产品,打造古蜀道徒步游等文物主题游径,培育艺术展览、文旅展会、网络视听、动漫网游等新业态。推动工旅融合,抓好以“三线建设”为代表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积极发展工业旅游,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推动农旅融合,持续开展“游大美蜀道·品广元好茶”等活动,积极发展生态微田园、观光休闲农业、农事体验、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壮大城郊乡村休闲旅游。培育一批天府旅游名牌、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和天府度假乡村。扎实推进昭化区天雄村农旅融合建设,力争打造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积极争创全国美丽宜居村庄。推动交旅融合,推进广元盘龙机场改扩建、过境高速扩容建设、国省干线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推出“坐高铁游广元”“坐飞机游广元”等产品。
(三)提升配套服务水平。优化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配套,着力打造设施完善、体验独特、服务优质的目的地旅游。拓展“吃”的种类,突出地域饮食特点和广元生态有机食品特色,持续开展“十佳餐饮美食店”评选活动,建设烟火利州十二坊、大华1939等美食娱乐街区,打造“川北美食之都”。提升“住”的档次,引进国际国内知名酒店品牌,加快剑门关安檀酒店等高端酒店项目建设,在昭化古城、米仓山等景区布局建设旅游酒店,打造文化主题旅游饭店;加大民宿招引,建设昭化区“在水一方”、剑阁县双旗美村等民宿集群项目,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旅游住宿体系。提高“行”的效率,建设风景道、绿道、自驾车营地、停车场、古蜀道驿铺亭等设施,畅通景区与重要交通枢纽、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通连接,建立多层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立公共交通、定制出行、共享交通多元化出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联程运输,提升出行便捷度。增强“游”的舒适,建设文化旅游大数据平台,推进“一部手机游广元”智慧旅游服务,强化科技赋能,加强5G、AI、VR等技术在文化旅游场景、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打造消费新场景。丰富“购”的品种,推动蜀道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与时尚元素结合,开发大蜀道、大熊猫、武则天等广元元素浓、文化特征强的特色文创产品。创新“娱”的花样,建设栖凤湖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丰富苍溪“一品天下”、旺苍“红场夜市”等旅游休闲街区业态,发展精品夜游、烟火夜宴、时尚夜娱、品味夜读等夜间经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第二景观”和昼夜互促“双体系”。全面提升文旅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养一批金牌讲解员、导游员、文旅主播。健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加强违法违规行为整治,畅通游客诉求通道,提升游客满意度。大力开展文旅市场安全监管、文明治理行动,持续开展文明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创建,努力打造全龄友好城市,营造放心安心舒心、文明活力有序的文旅环境。
(四)加大品牌宣传营销。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理念,统筹整合文旅宣传资源,拓展各类媒体传播平台和渠道,打造品牌传播矩阵,提升城市品牌美誉度。加大与主流媒体、在线旅行商合作,强化新媒体传播。积极承办国家、省级重点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创新举办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广元)女儿节、《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剑门蜀道诗歌大会,常态化开展“四季游广元”活动。发挥大蜀道、嘉陵江文化旅游联盟和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作用,持续巩固川渝陕甘近程重点市场。强化与东西部协作城市、通航城市的合作,加大“引客入广”优惠促销力度,大力拓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远程市场。依托国家驻外机构、国际友好城市、北上广深杭等城市及国际旅行商,积极开拓境外旅游市场。
六、聚力打造康养产业新高地,建设知名康养度假胜地
(一)建设重点康养度假区。围绕医疗、生态、文化等优势资源,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建设主城区、曾家山、唐家河、米仓山、白龙湖、亭子湖、月坝等重点康养度假区,促进康养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注重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发挥主城区医疗资源集中、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优势,发展健康体检、医疗美容、健康养老等新业态,积极培育“美丽经济”。立足曾家山避暑气候、山地田园特色,做强避暑旅游,做优冰雪旅游。推动剑门关与昭化古城联动发展,利用好温泉、中医药等资源,加大康养度假产品开发。整合米仓山峡谷风貌、彩林资源,大力开发红叶观光、地质研学、户外运动等康养旅游。利用白龙湖、亭子湖滨水岸线和湖岛资源,发展水上运动、滨水度假等康养旅游。依托月坝山林湿地、乡村民俗资源,结合爱情主题,发展疗休养、乡村度假等康养旅游。
(二)开发多样康养度假产品。充分结合自然生态条件和康养产品市场需求,针对不同群体消费习惯和偏好,靶向供应全季全龄全域的康养度假产品。发挥米仓山、天曌山等森林生态资源优势,建设森林康养步道、森林康复中心等服务设施,开发森林浴场、森林瑜伽等森林康养度假产品。发挥旺苍、剑阁、青川、利州、昭化等地热资源优势,新建、提升温泉酒店等服务设施,开发温泉理疗、美容康体等温泉康养旅游产品,研制温泉系列衍生产品,做响中国温泉之乡品牌。发挥杜仲、川明参等“广元十味”道地药材优势,开展食疗、药疗、理疗等中医药康养服务,大力开发以治未病、抗衰老及慢病调养为主的中医药康养度假产品。充分发挥曾家山、黑石坡、官帽山、白龙湖、亭子湖、紫兰湖等山地、湖泊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运动养生,开发山地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等健身休闲度假产品。
(三)增强康养度假服务能力。统筹市域医疗服务资源,完善康养、旅游服务功能,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康养度假服务。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提升三甲医院医疗、康养服务能力,推动医疗、养老机构向医养结合机构转型,支持县(区)、乡镇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城乡基层利用率较低的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在重点康养度假区布局医养、康养机构。支持重点景区、旅居地、重点旅游村镇建设康养旅游服务中心、医养结合综合体、健康管理中心,为旅居游客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引进社会康养服务机构,大力培养康养服务人才。建设智慧医养康养信息平台和“5G+医疗健康”远程应用体系,提供线上医疗健康服务,培育“互联网+康养”产业。
七、强化统筹协调,凝聚加强蜀道翠云廊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由市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蜀道翠云廊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县(区)和市级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形成党政统筹、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加强目标绩效管理,强化跟踪问效,严格考核奖惩。优化全市文旅发展大会、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申办制度,定期评选表扬一批工作成效突出的集体与个人。
(二)完善政策支持。加大对蜀道翠云廊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多元投入长效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和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作用,争取国省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引进。深化景区(景点)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健全文旅数据采集、直报、发布等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文旅康养产业专班作用,协调各方资源打好政策组合拳,全生命周期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着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三)营造浓厚氛围。持续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广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大力宣传加强蜀道翠云廊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举措要求,进一步弘扬蜀道文化,讲好蜀道故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Copyright © 2024 blhglj.cngy.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主办单位:广元市白龙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地址: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东坝新民街266号联系方式:0839-3270880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11
川公网安备51080002000263号蜀ICP备2021002083号-1 网站访问总量:11853089人次